镌刻在记忆里的方言童谣

发布日期:2019-04-12 15:19 浏览次数:

什么是童谣?就是在儿童中流行的歌谣。什么是方言童谣?就是用家乡话为儿童编撰出自带押韵的歌谣。

 方言童谣是一种血脉传承,它朗朗上口,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它有自己的音节和习惯,它有无法复制的乡音和民俗。

 方言童谣在口口相传中,成了故乡浓浓的板刻,承载着我们太多的记忆和欢乐,偶然的机会让我反刍起镌刻在记忆里的方言童谣,让我回忆起那个物质匮乏却开心快乐的童年。

 暑期北京之行参加亲子课程培训,培训现场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经过两天的理论讲座之后,由香港的敏尼老师带领大家进行各类亲子游戏的实操。当她讲授亲子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感时,范例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让现场老师两两相对,分别扮演家长和孩子,边说儿歌边有节奏进行前后拉扯互动。

“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是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又有圆子又有糕。”

一遍又一遍,沉浸在童谣的韵脚里,我们开心似孩子,思绪不知不觉被带进了远去的金色童年。

在欢乐的氛围中,敏尼老师试着问到:“谁用朗朗上口的家乡童谣,再来玩这样的游戏?”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下面的这则盐都童谣——

“牵莫拐,辣多耐,辣哈面来带舅奶,舅奶不在噶(家)带舅妈,舅妈么裤子,扒兔子皮做裤子。”

在我家乡童谣的节奏中,大家的互动更是异常兴奋,因为听不懂的方言感到好玩,却又说得如此押韵上口又感到好听。一旁的敏尼老师也微笑着对我竖起大拇指,同时她建议在我们的亲子课堂,就可以用上这些精彩的方言童谣,也建议当祖辈参加亲子活动时,可充分挖掘他们的熟知方言童谣的资源。

活动结束,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方言童谣就是我们的童年,随口都能说出几条来。而现在又有多少孩子还能流利说方言?还有多少孩子能听懂方言?学校进门标语——进校门请讲普通话,如果有说方言的孩子,还会受到同伴耻笑;在家庭中家长只与孩子讲普通话,有些年轻的家长自己就不怎么会说方言,更别谈教孩子说传统的方言童谣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记住每一首方言童谣,在潜移默化中把根留住,把希望放飞。方言童谣更能够分辨出更小范围的群体语言特点和规律,对研究各地的语言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如今我们的教育也有矫枉过正的现象,据了解,我们已经有不少大的城市和地域开始拯救方言的行动,听说上海某知名幼儿园入园条件之一就是会说上海话,还会在日常课程里安排纯方言课堂。

记得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真正需要预备的是自觉性的学习,要培养一个能帮助生命发展的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性的学习,它必须包括品行的训练与精神的预备。”

当然祖祖辈辈口口相传遗留下来的童谣,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传承下去,这也许不是那么简单教一教就行的,还要有更加长远的规划和方言保护意识与行动才行……

行笔至此,我不由得细细搜刮起记忆中的盐都方言童谣,相信在这些熟悉方言童谣的调调里,也能激起你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宝宝睡在摇窝里,大人一边摇一边哼唱:宝宝乖,吃鱼鳃;宝宝彤,吃鱼冻。

每次宝宝洗澡之前,大人都会用水拍拍前胸后背:拍拍胸,不伤风,拍拍背,不驼背。

牙牙学语之前,大人握住宝宝手腕,将宝宝食指尖做开合动作:嘟嘟飞,上草堆。

两个小伙伴吵架时谁上茅房,就拿谁开心:牙月子亮堂堂,XX去茅缸,茅缸有点滑,跌得屁刮刮。

带有革命教育的童谣:刘胡兰十五岁,参加革命游击队,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鼓励学习的童谣:留级生,剥花生,见到老师不吱声,见到校长头一坑,眼泪淌到脚后跟。

跳皮筋的童谣: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翻跟头童谣:炒蚕豆,炒碗豆,炒不起来翻跟头。

两人或多人合作游戏童谣: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二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三月不开四月开,四月不开五月开,五月不开六月开,六月开个大红花。

数数手指上的罗纹多少:一罗巧,二罗拙。 三罗四罗扒笔算,五罗六罗有官做。七罗八罗开当铺,九罗是秀才,十罗中状元。

小伙伴之间的调侃童谣:好吃鬼子,老鼠尾子,一只板凳腿子;迟到鬼子,板凳腿子,一只老鼠尾子。

一小伙伴被欺负哭了,其他小伙伴羞辱他:哭哭笑笑,茅屎缸里跳跳。

出远门总是徒步,跑累了一个娃娃双手搭另一个娃娃的双肩,低着头,闭着眼,任由前面的娃带着走,走一段再交换,有点自欺欺人,认为这样能很快到家:到桥呐,么幺尼!到噶(家)呐?么幺尼!……到噶了!

作者:(刘建芳
信息来源:盐城市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