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舌尖上的浪费”

发布日期:2024-05-16 09:48 浏览次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脉中,节约既是个人修身养性所必须,同时也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一、节约之风代代传

自古以来,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中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有言:“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朝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著名诗句。

“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丰年要当歉年过,有粮常想无粮时”“惜衣有衣,惜食有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敬天惜粮的传统,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二、节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节约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周恩来同志用餐,桌上的一粒米饭要捡起食尽,碗里的汤汁都吃完。勤俭节约的美德铸就了绵延不绝的灿烂文明,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这些宝贵的财富,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宏伟的奋斗目标和复杂的内外环境,都要求我们时刻保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

三、居安思危,建立长效机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节约,首先是由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我们的国家底子还不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为落实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相关要求,月华路小学利用晨会、集体会议、班队会、开展班级“光盘行动”比赛等方式,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良好的修养,是对自身欲求有节制。节约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节约往往和进取、奋斗、乐观的人生态度相关联,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重视节约,一般就能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节约,体现的是一种高贵的忧患意识,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未雨绸缪之举。

厉行节约,就要在学校内部确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公共食堂的有些浪费行为的确触目惊心,要切实行动起来,让不浪费粮食、吃饭光盘成为一种人人争先的光荣活动。

积羽沉舟,滴水成河。每个人都能做到厉行节约、远离浪费,一个学校,一个社会也就离绿色而富足不远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面对前所未有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更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激发艰苦奋斗的精气神,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在变局中开新局。




作者:(祝慧敏
信息来源:南京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