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幸福首善

发布日期:2012-07-11 09:06 浏览次数:

 

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幸福首善
推行公务自行车、合同管理政府大楼水电消耗、低碳园区成全省节能模范……作为区级政府,南京市鼓楼区将公共机构节能降耗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体制机制创新值得借鉴。
一、常务副区长担任“全区节能组长”
《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规定,公共机构负责人对本单位节能工作全面负责,各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是公共机构节能的主管部门。目前,我省纳入能耗统计的公共机构共33772家,其中县级单位占到78%,而我省现有105个县级单位设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的仅有71个,并且其中部分单位的管理范围并没覆盖所辖全部公共机构。
机构设置是一方面,关键是职能要明确到具体的部门和负责人,避免职能交叉或“缺位”现象。目前,鼓楼区专门成立了资源节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区政府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在鼓楼区,各成员单位都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分工,建立了专项考核体系,确保目标落实、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政府办指定专人负责能源消耗统计,如实记录能源计量原始数据,建立统计台账,并在每年2月初向上级机关事务管理机构报上上一年能源消费状况报告。
而在政府采购环节,鼓楼区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区政府办公室在选购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时,比价格、比质量,严格规定采购节能产品、设备,牢牢抓住办公设备这个节能“源头”。
二、公务自行车3年外借出4000次
鼓楼区政府处在南京市最繁华闹市,高峰时段出行非常不便,如何提高出行效率?鼓楼区从身边事情着眼,采取了一系列朴实而非常有效的举措。
在区政府大楼一楼,10多辆自行车整齐地排列,车空头上挂有“鼓楼区机关公务用车”牌子。大院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政府专门为公务人员购买的公务自行车,借取手续很方便,填写了一张登记表就可以拿到一把自行车钥匙,按时归还即可。
公车改革后,区政府只保留了少量公务车,但工作人员经常要到大街小巷、社区街道办事,如果派车不仅难以安排,即使派车了到了目的地停车也比较麻烦。考虑到各基层单位距离不太远,区政府在两年前特意购买了一批自行车供公务人员外出办事所用。
“这批车很受欢迎的,到哪一停就行,既不误事还很方便。”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大家都很认同且经常亲身体验绿色低碳出行。据了解,公务自行车推行3年多来,已提供4000多次外借服务。“此举在于引导更多公务人员转变思想意识,自觉减少公务用车、自觉践行低碳理念,再辅之严格的公车管理制度,‘一堵一疏’真正将节能日常化。”郑卫琴表示。
公共自行车只是一个鼓楼区政府培养公务员节约理念的一个缩影。作为直接联系基层群众的政府机关,鼓楼区将节能理念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先后到机关、学校、社区举办了5场科普报告,发放各类宣传图书、手册、传单等8000多份,举办主题文艺演出,免费发放环保购物袋。在区机关,则制定了详细的节约细则,比如定期统计并公布单车油耗,严格执行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
三、节能改造领域广,资源筹措多元化
公共机构节能,技术改造是重要环节,而照明系统、用水设备等改造是最基本、效果也是最明显的改造领域。
此前,鼓楼区政府机关大楼使用的老式T8荧光灯多达1600多只,经过更换为高效率高光效的T5荧光灯,减少照明能耗40%。同时,对办公大楼配电房整体电路安装智能通用节能配电柜,此项改造使大楼办公设备减少20%的能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区政府对大院内水龙头进行摸底检查,统一换上符合标准的水龙头,杜绝了水龙头滴水现象;对电梯并联,既提高了电梯的使用效率又减少了能源浪费;将大院内老楼一些不符合节能要求的门窗部分更换,老式的推拉窗换成塑钢窗,老式的漏风玻璃门换成关闭严密的防盗门,起到了很好的隔热或隔冷效果。
这么多技改项目,资金来源是影响成败的关键环节。鼓楼区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最近,鼓楼区政府和江苏华能德勤公司签订协议,正式启动政府大楼合同能源管理。按照协议,经过节能技术部改造后,整个大楼的水电消耗均可以被随时监测,并实现分项统计。同时,对机关大楼外墙进行节能改造。
四、新建项目节能与整体规划同步设计
新建项目如何实现节能?鼓楼区的做法是把节能环节前置,与项目整体规划同步考虑,实现连片节能,大大降低节能成本。
位于河西新城北部的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是鼓楼区重要的经济载体,在开发初期就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理念,区域供冷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园区借鉴欧美和日本在城市区域能源规划方面的成功经验,大力倡导具有节能环保效益和经济性、灵活性、绿色制冷特点的区域供冷(热)技术。
2010年11月,园区江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暖系统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利用了濒临长江的天然地利优势,结合区内高密度建筑群的规划格局,集成了江水热泵、冰蓄冷、大温差变流量等多项节能新技术。总用冷规模初步设计达到350MW,可以满足整个1700亩园区内的270万平方米建筑的用冷需求。据介绍,该系统较常规空调年用电量减少40%,相当于用1倍电量产生了4—5倍的能量。因地制宜引用长江水源,则减少了冷却塔、锅炉,每年减少碳排放25000吨左右,节省标煤8300吨。
根据测算,项目的减排效应相当于每年为南京种植了136万棵树,成为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建筑节能减排示范项目。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