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徐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认真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保障、信息化管理”为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催化、支点和引擎,瞄准发展趋势,整合发展优势,改革传统模式,成功推动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战略转型,探索了切合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机关后勤发展模式,开创了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崭新局面。主要做法是:
一、注入“催化剂”,打造机关后勤社会化服务高地
多年来,传统的机关后勤存在着管服不分、各自保障、效率低下、成本居高、浪费严重等诸多弊端。为改变这一现状,徐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向管办分离、统一规范、集约节约、高质高效的现代后勤战略转型,激发了后勤改革发展的活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徐州模式”获得2013年度“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奖”,并在全协四届三次理事会暨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
强化顶层设计。徐州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2007年,市行政中心建成使用,100余家市级机关单位迁入办公。市委、市政府抓住集中办公这个契机,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推进机关后勤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近300名事业身份人员成功置换身份,大大压减了事业编制。较早实行“办公资产统一调配、办公资源统一共享、后勤服务统一管理”的机关事务管理新模式,让改革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面购买服务。我局通过委托、承包、政府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对可以通过市场提供的机关后勤服务和商品项目一律向社会开放。在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过程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不向局属企业倾斜,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除因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不宜交由市场承担的项目或社会组织不愿经营的微利项目由局属企业承担外,其他项目均向社会放开。我们在《招投标法》的框架下,结合实际制定了机关后勤服务项目招标管理办法,成立了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采购办公室,加强对招标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目前,行政中心和公共场馆的物业管理、餐饮、会议服务、设备购置维保等项目全部通过招标方式由社会专业公司来提供,2012年招标项目27个,2013年招标项目达到50个,2014年达到60多个。其中承担餐饮服务的公司有2家,承担物业管理的公司共有8家,由于竞争充分,实现了后勤服务的优中选优、节约资金和质量提升。
加强质量监管。购买服务较好地实现了管办分离,促进了监管到位。首先,着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我局以服务社会化推动管理精细化,强化目标管理,优化服务流程,积极打造满意餐饮服务、管家会议服务、一站式物业服务等品牌,推动保障能力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其次,着力完善制度标准。我局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综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制定保障机关运行所需的货物及服务标准和管理办法,涉及物业管理、会议、餐饮、办公设备等后勤服务领域。第三,着力加强监督考核。整合短信投诉平台、“你点题我整改”平台、12345热线系统、行政中心110投诉处置系统,建立一个部门扎口管理的服务质量监督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对服务质量、能源节约目标等逐月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年终进行综合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支付服务费用的依据,对年度考核不达标企业予以淘汰,解决了企业能进不能出、竞争不充分、一家独大的问题。在保障餐饮服务质量方面,我局邀请各机关单位的办公室主任作为膳食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定期组织开展食堂餐饮检查评比和意见征集活动,把餐饮服务质量的评判权交给广大机关工作人员。
严格审计监督。所有的后勤服务项目的招标、支出全部纳入预算“总盘子”,而且严格经过财政和审计部门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审计,防止项目的设置不合理、支出不合理,有效地压降了行政服务成本。
二、找准“支撑点”,打造机关后勤标准化保障高地
2014年,我局秉持“让标准落地、促执行到位、以结果说话”的标准化管理理念,找到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本市落地执行的支撑点,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全面、形式规范、重点突出、科学适用的机关事务保障标准体系,制定出台了《徐州机关事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和《徐州天勤后勤服务集团标准化运营手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同志,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焦焕成同志对此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杨晶批示:“徐州市机关事务管理标准化工作富有成效,值得借鉴。望继续探索,推动机关事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出新经验。”《中国机关后勤》等杂志介绍了我局经验。一大批全国同行来我局学习交流。该工作还荣获“2014年度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奖”,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注重系统性。构建了后勤保障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公务用车管理、安全管理、行政管理、党务管理等七大标准体系,使制度覆盖机关事务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局属天勤集团在局规范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积极实施标准化管理运营,公司顺利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等四项体系认证,与局机关标准体系一体相承,使得标准化体系更完整、更规范。注重实用性。制度标准具体务实,合实际,可执行,即使新入职的员工对照规范也能很快熟悉业务。注重约束性。制订了系统的考核细则,目标明确到单位,责任明确到个人,使刚性约束更细化更具体,能落地,可监督。注重导向性。一册在手,尽知全局,规范成为全市机关事务管理系统的实操手册。注重科学性。规范的制订既遵循了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又紧密结合了本地实际;既有原则性的规定,又有具体操作办法;既集中总结了机关事务管理实践成果又融合了法律专家的意见建议。
三、开发“新引擎”,打造机关后勤信息化管理高地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提出和应用,政务信息化建设迎来了全新机遇。抓住了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就赢得了领先发展的先机,就找到了加速发展的引擎。我局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实际应用需求和节俭节约为导向,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为重点,推进机关事务智能化管理的全覆盖,着力打造“智慧后勤”。共计开发应用三大类12个子系统,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
以需求为导向,扩大信息化应用覆盖。紧紧围绕后勤服务保障管理转型升级和信息化需求,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的融合利用。在智慧后勤总平台下建设智慧管理平台、智慧保障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涵盖了机关事务工作的各领域。一是建设智慧服务平台。包括投诉咨询、设备报修、餐饮预订、会议资源管理、餐卡查询等子系统,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二是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包括机关资产管理系统、公务用车智能管理系统、建筑能源监管分控中心和机关内部管理系统(绩效考核、办公用品管理、设施设备数据库)。三是建设智慧保障平台。包括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智能照明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以节约为导向,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整个智慧后勤项目建设资金额度较大,全部依赖财政投资,财政压力较大,资金难以短期到位。对此,我局创新建设运行模式,对于投入小的项目,自筹资金先行先试。比如服务类系统硬件投入小,需要的资金量小,立足自身筹措资金开发应用;对可以“搭车”的项目借力建设。比如在行政中心建筑节能监管分控中心项目建设上,我们争取建设局配套资金,将其列入全市建筑节能项目一并规划、一并申报、一并建设;对于投资大的项目我们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建设运行。比如在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建设方面,我们争取市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开发利用,仅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投入300多万元。
以实用为导向,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全面应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信息化建设成果,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可复制模式,指导县市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