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参加机关组织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时,有幸拜读了这样一个历史典故:明代张瀚初任御史,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时,听王廷相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自己某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一个轿夫刚好穿了一双新鞋,开始时沿着干净路走,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坑里,此后就再也不顾及鞋子了。典故的情节描述虽然有点平淡简单,但且读且品味中还是让人领悟出了其中蕴藏的哲理:慎始容易善终难,做好一阵子容易坚持一辈子难。
“身不正则行不端,行不端则事难成”。我们每名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讲规矩、守纪律作为立身之本,并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时时处处守住廉洁底线、树好自身形象,才能真正做到一身正气干好事业,否则终究会因噎废食、晚节不保的。清代高官张伯行在《禁止馈送檄》里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之一分,民所赐不止一分;取之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古往今来,许多为官者刚履职时都能如张伯行所言做到严格自律、洁身自好、严格要求,可以堪称为典范,但随着职务的提升,岗位的变化,时间的推移,不少人逐渐放松了要求。有的晚节不保,有的威望扫地,有的违法犯罪锒铛入狱,留下终生遗憾,令人扼腕惋惜。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多发于人之所忽者也。”之所以会造成“慎始容易善终难”这样的后果,既有修养不高的原因,也有意志不坚的问题;既有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的影响,也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既有利益诱惑不断加大的问题,也有随波逐流从众违纪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一辈子严以律已,不贪不腐,清廉为官,清白做人,关键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法治信仰、自律信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能遵行古训立标杆树榜样的,可以说无数革命前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很是值得我们去效仿和追求。远的且不说,就说前不久,媒体报道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任财政部长吴波不留私产给后代,坚持房子交公的新闻就很是令人感慨、发人深省。据悉吴老在北京万寿路两套20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如今的房价已值千万,属于房改房,按规定可以不交。但是,晚年他两立遗嘱,坚持归公。吴老在职时坚持公钱精打细算,主动请辞职务让贤,去医院挤公交车,儿子也没沾他的“光”。这与当今一些贪腐官员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是对党的宗旨、党的纪律、党的规章、党的形象的坚守和维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一定程度上讲,杜绝“慎始容易善终难”弊端再现,坚持一辈子自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普通岗位上容易,在敏感岗位上难;无权时容易,有权时难;在监督下容易,监督缺失时难;要求别人容易,要求自己难;一阵子容易,一辈子难。关键是坚持再坚持,严格严格再严格,谨慎谨慎再谨慎,并驰而不息地保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蓬勃斗志,攻坚克难,奋发作为。
曾国藩有句名言:“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在权利金钱的诱惑面前,在复杂环境的考验面前,每名党员要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时时刻刻警示自己,事事处处管束自我,“吾日三省吾身”,自觉增强“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四条底线意识。要慎始,守住自律的第一道防线;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慎行,坚守底线不碰高压线。要力戒思想麻痹,力戒侥幸心理,力戒随波逐流,一辈子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争当严以修身、严以以权、严以律已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