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时节,北京香山的红叶已经凋落得差不多了,完全没有了那耀眼热烈的气氛。正因为这样,我和我的同事就去不去香山的问题争执起来。这时北京的朋友给我们提建议:“还是去看看颐和园吧,这座皇家花园还是很有欣赏价值的!”说去就去。下午我们在国防大学处理完公事,便立即赶赴北京西郊的颐和园。不巧的是路上碰上塞车,当我们匆匆赶到那里时,已经是临近封园的时候了。我们和园林管理员磨了半天嘴皮子,好不容易才得到入园的许可,附带条件是:走马观花,快速浏览。
颐和园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些年我就和朋友一起来过一次,于是我就当仁不让地给大家当起了导游。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用了近15年的时间才建成。颐和园是清代皇家的花园和行宫,前身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一个建成的大园林。整个园林占地面积290公顷,相当于4400多亩地,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在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经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可是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都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于是,乾隆继位后便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了一个清漪园,并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从现在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多公里的皇家园林区。颐和园景区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园中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极其巧妙,最有特色的就是园林中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长廊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颐和园还有一个设计特色就是园林中的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可是设计者却偏偏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了“西堤六桥”,从而形成了优美的“六桥烟柳”,其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其中六座桥中最美的就是玉带桥。昆明湖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一座小岛,有人也叫它龙王庙,是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东岸连接在一起的。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不仅将昆明湖装点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设计者还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真可谓美不胜收。
我们一行从东宫门进入园林,一路向北缓步慢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谐趣园。谐趣园是模仿无锡的寄畅园建造的,最能代表中国园林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特色。据说乾隆六次下江南,七次游览寄畅园,最后一次下江南时竟然两次游览寄畅园,可见他对此园林的青睐程度,于是设计者便把这个江南小园搬进了颐和园。像谐趣园这样借景搬迁的景点在颐和园里还有很多,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就是模仿武昌的黄鹤楼建造的,十七孔桥模仿的是卢沟桥,后山的苏州街是仿苏州的买卖街建造的,还有西堤、景明楼等。佛香阁是颐和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气势宏伟。而位于排云殿景区内的宝云阁铜殿则可以称得上是颐和园的镇园之宝。此处原本为清朝帝后祈福诵经之所,是在1755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年建成的。铜殿通高7.55米,重达207吨,铜殿的梁柱、斗拱、椽瓦、匾联等全部构件都是铸造烧制而成,工艺繁杂,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颐和园中还有一个好玩的去处,那就是慈禧太后的大戏楼。这座大戏楼是专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而建的,建于1891年,共历时四年花了71万两银子才建成竣工,是颐和园仅次于佛香阁的工程。戏楼占地385平方米,高21米,下层戏台宽17米,底下挖了一眼十米深的砖井,四周还开挖了五个见方一米的深水池,与五个水池相对应,在中、上层戏楼上安装了五部滑车,演戏时可以上下配合,表演水法、戏法,以及天界人物的上下。整个戏楼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建筑宏伟,堪称戏楼一绝,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戏台。
颐和园既然是皇家的经典园林,自然还有许多经典之处,但是我们一行人徜徉在偌大一个园林之中,却时常会感觉到一种空旷。这种空旷的感觉是源自于临近傍晚园中游人的稀少吗?恐怕并不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颐和园前身的那段历史,我们在为设计者和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赞叹的同时,也在为我们无法触摸、无法感知的那些流失的国之瑰宝而惋惜。众所周知,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早在1860年就曾遭到英法联军的洗掠,整个园林被焚毁。1866年清政府又重新修建园林,改名叫颐和园。可是在1900年帝国列强的火炮再一次轰开了北京城,颐和园又一次遭到了八国联军的洗劫,很多国宝都被强盗掠夺得一干二净,唯一幸存的就是宝云阁的铜殿。即便是这样,铜殿的十扇连体铜窗也被强盗们强行扭下,流失海外近百年。虽然1902年腐败的清政府再次重修了颐和园,但是颐和园已经成为一具名不副实的空壳,这怎么不让人产生空旷的感觉呢?
漫步昆明湖畔,眼前呈现出一轮硕大无比的夕阳。夕阳如血,染红了整个昆明湖面,仿佛那燃烧在历史深处的烈焰在窜动,让我们猛然警觉。今天的夕阳不知是否还是昨天的那个落日,是否可以见证强盗们的恶行?我们无法将强盗与野蛮分割,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无能总是与腐败结伴而行。如此之大的皇家园林,工程所耗费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让我们已经无法去估算,但是更为可悲的是当列强的魔爪已经伸到了我们的面前,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修建这些只能供皇族官僚来享乐的安逸窝,却宁愿让北洋水师甲板上的炮弹成为废铁,一艘艘战舰成为摆在水上的“活靶子”?为什么不去打造我们自己的坚炮利器?为什么不去加固我们的国门?我们无法理解腐败政权给民族带来的这一切灾难,心中堆积的是满腔的耻辱。深秋的寒风里,我们看见苍凉的夕阳在颤抖,看到一个王朝在陨落。如火飞溅的残霞,让我们想起了甲午海战的狼烟,想起了圆明园上空那几天几夜不曾熄灭的烈焰,还有那丧权辱国的一份份耻辱条约……
颐和园的确是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但是百年的沧桑已使其转换为一种充满悲情的历史文物。我们在探寻其深邃的灵魂的时候,感到的已经不再是其美丽的外表,而是心灵深处的震撼。“国弱受人欺”,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唐太宗说过:皇帝如船,老百姓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昆明湖上的石舫也许表达了封建帝王希望江山永固的愿望,可是他们却从来就没有懂得过如何去珍视老百姓的血汗。哪怕是出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决不能让外人欺辱自己的子民。而一旦战火燃起,挺身而出,冲在最前面的还是这些平日里最贫苦的老百姓,他们却成了夹着尾巴的狗。
夕阳下的颐和园,颐和园里的夕阳,除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叹,还有什么呢?应该说颐和园见证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见证了封建帝王的穷奢极侈。从中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暴戾,也看到了清末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落日的悲凉之处在于它的极度无奈,而我们渴望的却是它辉煌地再一次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