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镇江市各级政府机关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建设节约低碳型机关为主线,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和排头兵,更好地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一、基本情况
我市节约型机关建设起步于“十二五”初,经五年工作推进,到2015年市级机关年人均耗电2254千瓦时/人,人均用水26立方米/人,车均用油3600升/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10.4千克标准煤/平方米。主要工作成效有:一是建立健全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体系和组织网络,各级机关明确了专职部门、专兼职人员管理本级和系统内的节能工作。二是规范和完善了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和节能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做到了统计全覆盖,软件应用全覆盖。三是开展机关办公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工作,20家单位30栋建筑的能耗在线监测投入运行。四是积极开展节能示范创建,全市2家机关被评为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24家单位被评为省级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五是推广机关节能改造及新技术应用,各级机关全面实施LED照明改造、新式节能即开型开水炉改造、节气灶具改造、“1+7”光伏发电“金屋顶”工程等。五是广泛开展节能宣传及培训工作,机关工作人员节能意识普遍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问题
1、个别机关和领导干部节能意识不强。一是对这项工作上升到法律层面还不能够全面接受,依法节能的意识还未形成。二是当前改革压力大,节能工作处于次要位置,一些机关借口公务繁忙,且能耗经费占的比重小而被轻视,工作缺乏常态化、制度化。三是节能的制度和措施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和神经,有口头重视而行动忽视的现象。
2、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节约一直是属于道德的范畴,节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觉意识和自身素质,机关节约主要靠自律,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措施和监管考核,时常成为“盲区”。
3、机关资源资产管理有缺陷。机关对资源的珍惜和合理利用还缺乏广度和深度。如在办公用房的配备和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经费管理和职务消费方面还未扎紧篱笆,隐性浪费和软抵触行为大有市场。
4、机构管理职能弱化。2010年机构改革后,各辖市区成立了机关服务中心,原来的管理职能有较大转变,对本地区的节约型机关建设的管理主体资格未能明确,人员少,经费缺,开展工作的问题多、难度大。
5、机关节能改造、专项工作缺各级财政的引导资金、专项资金、奖励经费。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是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今后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形势逼人。二是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镇江向世界承诺202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建设节约型机关标准高、压力大。四是全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在能源资源消费需求和节能减排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五是未来节约型机关建设工作面临的机遇增多,挑战也多,如何把握好机遇,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广大机关工作人员的节能节约意识。结合公务员轮训和道德教育,宣传节能节约知识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经常性地举办各类节能知识培训班、宣传讲座;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通信、机关宣传橱窗等传媒上开设公共机构节能系列宣传栏目。同时,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低碳城市”等活动,积极倡导“绿色办公、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理念,大力提倡节约型生活消费模式。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1、建立长效的管理制度。构建机关节约的宏观管理体制,落实各级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保障政府机构节约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加强机关节能的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制定机关办公能源资源消耗标准和统计报表、信息公开制度,对能源资源消耗实行计量管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2、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制定机关节约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完善考核激励、检查督导等机制,将节能工作情况纳入机关作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考评范围,并对干部任职考核评优和晋升实行一票否决制。定期开展检查督查,通报公布信息,形成对机关节约工作的常态化监督约束。在部门财政预算中将各类行政开支具体化,接受人大代表和公众的质询。推行政务公开,接受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让能源资源浪费现象充分曝光。
3、构建机关办公资源集约型管理模式。强化机关资产权属的集中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办公资源购建、配置、调剂、处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产管理运营中的作用,提高机关资产使用效率。
(三)抓好日常工作,降低办公能耗
1、抓好节约用电。一是切实降低空调能耗。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标准,非工作时间不开启空调、不开门窗开启空调。空调使用尽量推迟开启。二是加强照明节电管理。充分利用自然光,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夜间尽量减少公共区域照明,走廊、通道设定隔盏开灯。改进照明控制,实现分组分区开关。除重大节日外,办公区装饰性景观照明尽量关闭。三是强化日常节电措施。建立健全节电管理制度和设备操作规程。对电梯、电开水器采取分时分区关停措施,非使用高峰期减少使用数量50%以上,非工作时间只开启最低数量的电梯和电开水器,三层以下(含三层)电梯不停靠。办公区传媒电视一律关闭。切实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待机能耗。四是加快推进节电改造。大力推进重点耗电设备节能改造,有条件的单位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争取早改造早节能,全部淘汰低效照明灯具。
2、推进节约用水。加强用水设备日常维护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合理实施办公区绿地和景观浇灌,严禁采用漫灌方式。取消办公区公共浴室,严禁在单位冲洗私家车,在开水间配备隔夜水回收桶,新建、维修改造项目须全部采用节水器具。
3、降低用车油耗。严格公车管理,加强车辆用油定额管理和考核。倡导单位和个人每周少开一天车,出行更多的选乘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大力推进“135”绿色出行工程。
4、严格节能评审和监管制度。建立建设项目节能评审制度,新建和维修改造项目必须通过节能评审,未经节能评审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加大在建项目节能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施工标准,积极采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强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实行工程验收能效评定,对未达到设计要求的,限期整改。
5、强化政府绿色节能采购。严格执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积极采购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设备。对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国家有能耗限额标准的品目,严格按要求采购。
6、抓好资源循环利用。做好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办公用纸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使用环保再生纸,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使用塑料袋,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废旧灯具、电子产品和办公设备集中回收处理机制。
7、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在制定政策法规、编制规划和项目决策时,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提高决策质量和效能,避免重复投资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