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正式颁布,《指南》在科学领域部分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显然,在科学领域部分,《指南》更加关注孩子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注重经验的拓展与延伸,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公开活动的“新”,而放弃“旧”的教育内容,挖掘了一些貌似创新,却远离幼儿生活和经验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像“空气、水、磁铁”等一系列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一直为孩子们所喜爱。不过,随着幼儿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有时他们的知识经验已经超出原有的教育目标。如何在传统的教育基础上进行变革,既满足教育内容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要求,又能让孩子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在不变的教育内容中寻求符合实际的目标与组织形式
从近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来看,无论是渗透式、整合性教材,还是某些幼儿园的园本教材,科学领域一直都保留了对空气、磁铁、镜子、水等与生活密切相关内容的探究。但是,教材中体现的是共性的发展要求,不一定完全适合各个地区不同幼儿园、不同班级孩子的需要。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与融合,使之更加符合班级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
比如在中班上学期的科学领域,教材中将磁铁的探究分成两次进行,第一次活动:《磁铁能吸什么》,目标设定为:1、初步了解磁铁具有磁性,能吸住铁质物品。2、初步学习运用表格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3、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与发现。第二次活动:《好玩的磁铁游戏》,目标设定为:1、积极探索发现与磁铁相关的有趣现象。2、乐意大胆尝试制作简单的磁铁小玩具。3、喜欢和同伴一起玩磁铁。考虑到班级很多孩子征订了巧虎早教资料,对磁铁玩具已经有过较多的接触,我感觉第一次活动的内容对他们缺乏挑战。但是,记录与交流的过程又颇有价值,这是孩子们经验获得提升的途径之一。于是,我尝试将两次活动融合为一次,并对目标、组织过程等进行调整。我将目标制定为:1、对磁性现象感兴趣,乐意探索磁铁的特性。2、积极参与磁铁游戏,感受磁性现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喜欢和同伴一起探究,并交流自己的发现。调整后的目标,更加符合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既有原有经验的支持,又有新挑战的激励,同时,联系生活中实际存在而又容易被幼儿忽视的磁力现象。
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上,我改变“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运用巧虎玩具中的“魔法帽”表演魔术,激发幼儿对磁力现象的探究兴趣。同时,我又延用第一次活动在探究磁铁特性时的步骤:猜测——实验——记录——交流发现,让幼儿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磁铁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再为每组提供不同的磁铁游戏材料:营救落水小鸡、隔山相吸、美羊羊剧场、高空擦窗等。孩子们在营救游戏、舞台表演、磁力擦窗的过程中,感受到磁力现象的有趣以及磁力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我将原有的第二次活动目标之一“乐意大胆尝试制作简单的磁铁玩具”放到区域活动中作为延伸,之前孩子们玩磁铁游戏时积累的经验恰好也为自制磁铁玩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调整后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不但更加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节奏也更为紧凑,再以区域活动为延伸,给了孩子巩固认识、提升经验的时间与空间。相比较两次集体活动的组织,更加科学可行。
二、在既定的探究过程中调整材料,改变教育策略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难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供适宜的、有层次的材料,可以支持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围绕既定目标提供的材料,可以引导孩子在预设的操作环境下获得正确的知识经验。然而,真正的科学不是在一次实验中就获得成功的,我们是否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让孩子获得多解的答案,并初步学习在对比、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经验呢?
比如大班科学活动《会爬杆的小瓢虫》,老师就在材料上进行了调整,为孩子获得多种实验结果提供了可能。在探索让磁铁浮起来的环节中,有些组两块磁铁与一块泡沫组合,有些组一块磁铁与一块泡沫捆绑,还有的组一块磁铁两块泡沫结合。与以往探究过程一致、实验结果单一的传统探究方式相比,同样是运用泡沫让磁铁浮起来,各组的实验结果却各不相同。于是,孩子们又对实验结果的差异产生了进一步探究产生的兴趣。教师便在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有关浮力、重力、体积方面的经验。
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再是为幼儿提供同一刺激,获得同一实验结果的过程,允许,甚至是为幼儿创设试误的环境,才是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三、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更新教师主导的观念
在科学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科学认识的有效策略。然而,大部分时候,师幼互动是教师主导的。尽管有时候教师捕捉到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的科学问题,但从问题的提出,环节的设置,孩子都步步紧跟着教师的节奏。如果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能够放慢脚步,跟随孩子的步伐,那才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探究活动。
同样是大班科学活动《会爬杆的小瓢虫》,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教师出示会爬杆的小瓢虫,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瓢虫会爬杆呢?”有个别孩子猜到是跟磁铁有关。老师便打开示范材料,展示杆内的“秘密”,然后围绕如何让磁铁浮起来进行探究。
第二次教研组老师调整方案,当孩子猜到杆内有磁铁时,邀请一名孩子当场放一颗磁铁到杆子里,再把瓢虫放在与磁铁位置对应的杆外。孩子们观察到,当杆子颠倒时,瓢虫并没有向上爬,而是向下滑动。这一次,教师关注孩子的回应,并在回应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幼儿进一步的思考。接下来,便有孩子猜到管子里有水,磁铁浮上去,瓢虫就会向上爬。教师仍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每组一根杆子,一盆水、一块磁铁、一直粘有回形针的瓢虫。结果,孩子们依然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就这样一个实验,调整方案后,孩子们通过四次操作,一步步接近实验成功。师幼互动中的等待与引导,更体现出孩子在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也帮助幼儿在每一次的归纳、总结中,发展了科学推理的能力。
四、在相同的实验原理中挖掘新的视角
科学活动中总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教师要通过活动的设计,将抽象的原理蕴含到富有趣味的科学探究中,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在科学领域,相同的实验原理,教师们会采用相似的探究材料。比如:探究水的压力,很多教师会选择用三个水位不一样的瓶子做喷水实验。探究浮力,就是一个大水盆,放上不同材质的物体,或装上水量不一的饮料瓶。这样的探究活动固然遵守了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也基本能够达成教育目标。但是,如果围绕孩子的生活经验,挖掘出更丰富、更多样的材料,或许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点燃他们求知的火焰。
比如,在“哈哈镜”的探究活动中,我在教材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丰富。除了让孩子准备平面镜,让他们比较自己的平面镜与幼儿园哈哈镜的区别外,我还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哈哈镜现象带到集体教育活动中,丰富孩子对凹凸镜面呈像的经验。探索环节中,我为各小组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不锈钢勺、不锈钢茶杯、银色不干胶等材料。孩子们操作后发现,只要镜面不是平面的,就会呈现出滑稽的呈像效果。在提供材料的过程中,我也关注到材料的层次性:不锈钢茶杯只有凸镜的效果,不锈钢勺同时具有凹凸两面呈像功能,而银色不干胶可以随意变换,甚至可以扭曲,变出更为奇幻的镜像。这些材料的提供,相比较传统的玻璃镜面探究,不但安全有趣,而且也递进式的探究中丰富了孩子们关于凹凸镜呈像的经验,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除了挖掘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实验环境、多媒体辅助、组合实验原理等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贴近生活的内容,在教师的思考与创新中,更适应多元信息时代下孩子们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