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读懂《指南》中的慢教育

发布日期:2017-11-29 09:58 浏览次数: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篇小小的散文源自台湾作家张文亮。每一次读它,总感觉有股温柔的力量,让内心的浮躁慢慢平和下来。

散文中已经尽力,但仍然受到责备的小蜗牛,像极了在急功近利心态下承载成人过高期望的孩子们。而当带着蜗牛散步的人无奈放慢脚步时,却闻到了花香,听到了虫鸣鸟啼,感受到另一种美好。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尽管散文叙述的对象是家长,但是,对于教育者,何尝不受启发?我们也常在忙碌中忽视了孩子向我们展示的率真与美好。而在《指南》中,我又一次领悟到这种“慢教育”的理念。

在《指南》里,不乏“支持、满足、允许、分享”这样的字眼,比如:“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受、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这样的提法,不仅是对当前教育弊端的矫正,更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支持幼儿活动、允许他们犯错、与他们共同分享的过程中,放慢脚步,重新思考我们工作的意义,从而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在《指南》中,慢,是一种“理解”与“尊重”,不再以成人的标准简单评价孩子,而是体现出对孩子整体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关注。“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等等,这样的理解与接纳在《指南》中多次出现,体现出对儿童个体的尊重,而《指南》正是“尊重儿童”口号的践行者。

“慢”还是一种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指南》长达四十多页的文稿中,常常能够看到诸如“能力、习惯、品质、经验”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出现,让我欣喜地感受到今天的幼儿教育,已经关注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再急于看到孩子会拍多少球,会讲几个故事,而是关注长远的发展。做他们的鹰架,帮助他们养成习惯、提高能力、获得经验,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这些表述中,你们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正在悄然转变呢?

当然,《指南》中还有很多“慢教育”理念,从各领域内容的细化到不同年龄段要求的明确,从教育建议的详细说明到举例解释,都让我感受到,原来“慢教育”也是一种无微不至:对孩子发展的细节关注,对教师指导的具体可行。

但愿,在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放下那颗急功近利的心,牵着孩子的手,漫步前行,看沿途最美的风景!

 

作者:(顾晓燕
信息来源: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