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打工经济”为劳务输出地政府创造大量的“外汇”和大幅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成了“打工经济”最为严重的问题。劳务输出地因为本身的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很难吸引青壮年劳动力来村务工,而“打工经济”的发展又使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这使得新农村建设失去了自身的“新鲜血液”,各项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一、基本现状和调研情况
据有关数据,中国农民工总规模约2.8亿,外出农民工规模约为1.69亿。由此导致的一些村落闲置的住房和荒置的耕地随处可见,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调查显示,农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调,50岁以上的人占留守人群的67%。由此可见,“空心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痼疾”。大量外流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失调的人口结构,日渐增加的“空心村”必然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以海门市常乐镇为例,常乐镇位处海门市东城区北侧,由原常乐、平山、麒麟等3个乡镇合并而成,是南通首批市级中心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耕地面积约7万亩,辖23个行政村、3个街道社区。据实地调研,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从事自家土地劳作的多是高龄老人,大多是在五六十岁以上,八十多岁仍在田间劳作的也有不少,大部分的青壮劳动力向外流动,很少或基本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
二、农民外出务工的负面影响
(一)农业发展后劲弱。“农民没有接班人”。一是土地粗放型经营。富有建设力的青壮年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空虚。留守老人大多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观念保守,习惯了传统种植,不愿接受新事物,农村科技无法推广,种地粗放经营,望天收,效益极低。二是农村劳动力偏向于二、三产业生产和非农经营,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本地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的短缺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层基础受影响。一是村干部难选。青年大量外出,致使农村基层组织中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严重缺乏。二是党员难发展。年轻人外出,发展党员带来困难。三是政策难普及。留守老人一般只关注家里,不关注家外;只关注自己,不关注他人,对党的政策不敏感、不过问。在调查中,村民们都知道党的政策好,种田不交税还有补贴,只知道“大家都有,我的也少不了”,但如何补、补多少、补啥项目却一问三不知。
(三)社会事业难开展。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能科学地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同时,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上比较落后,教育观念淡薄,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只顾及到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关心与呵护,结果使家庭教育挂一漏万,严重影响了农村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孤僻,这对留守儿童人生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老人自身也因身处耄耋之年,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对他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子女的外出不仅影响了老人的物质生活,更多的是对其心理和精神的影响。
(四)治安问题已显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涌,导致了农村人口结构比例的严重失调,其安全保障体制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村内治安出现很大问题,盗割通讯电缆,盗窃变压器、粮食等偷盗案件频发。此外,农户为脱贫致富而蓄养的牛、羊、猪等牲畜也因其安全无法保障而严重挫伤了农户发展副业的积极性。
三、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建设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引导,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建设新农村。一是信息引导。通过公开本地资源信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支持鼓励政策等各种信息,让农民了解家乡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回乡就业创业。二是产业引导。例如某村近年来确定了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在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如果能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一定可以吸引打工者回乡种菜。同时引导回乡农民围绕产业发展搞创业,围绕产业延伸搞服务。三是就业引导。制定有关政策,对本地企业优先使用当地农民工的,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本地就业的农民工在扶贫、建房等方面优先照顾,引导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创业。四是亲情引导。采取现身说法方式,从家庭和谐、孝敬老人、培育儿女等照顾亲情角度引导农民工回乡就业,建设新农村。
(二)搭建平台,为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建设新农村提供广阔空间。一是搭建就业平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创业或吸引外商投资建厂,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大做强,广辟农民工就业渠道;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免费向返乡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及时组织多种形势的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二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创业空间。例如村里在种植蔬菜的同时,可鼓励村民搞运输、跑销售,进行深加工,既可增加就业,又能形成互补效应。同时制定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土地适当集中,为做大做强产业创造条件。三是建立返乡就业创业园。乡镇或村可拿出部分土地为回乡人员建立创业园,县市(区)可在经济开发区设立专门的返乡创业园区,构筑并完善园区土地、能源供给、人力资源等创业平台,鼓励返乡就业创业。
(三)搞好服务,为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农民工不愿回乡的主要原因除本地没有就业机会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差距太大,农村留不住人,因此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交通、通讯、水电、邮路等基础建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环境。二是搞好部门服务。乡镇成立回乡就业服务中心,帮助协调解决回乡就业和创业发展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三是搞好就业培训。整合教育、农业、人社等培训资源,构建就业培训体系。根据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就业农民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四是搞好物流服务。
(四)加强扶持,为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建设新农村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设立回乡就业扶持基金,用于鼓励、扶持回乡人员创业发展。如在村里设立蔬菜产业发展基金,解决部分菜农资金短缺问题。二是落实回乡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就业援助、免费职业介绍和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回乡就业。三是制定回乡创业支持政策。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门槛、搞好金融服务,扶持有条件、有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
(五)加强领导,为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这一部分人大量在外务工,给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能否把他们吸引回来,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二是健全组织协调体系。把“农民工回归工程”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回乡创业就业规划,细化工作任务,构建党政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级劳务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体系。三是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优质资源流向农村,有效促进各项政策和各类资源在农村优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