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常州市开展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在此次清查工作中暴露出了诸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督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会计记录存在问题;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严格履行规定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等。本次课题研究着重对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有利于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利于促进资产合理配置,为预算编制和审核提供可靠依据。
一、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的必要条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大多是财政拨款,在经费支出中列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在16年资产清查工作前,我单位固定资产购买、管理、核算中不按制度规范要求处理,存在账外资产等问题,损失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固定资产管理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督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一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公用经费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规范的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用及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二是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造成固定资产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由于管理未得到彻底落实,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会不重视,产生更多的违规事件。
2、会计记录存在问题。一是账务体系及入账单位设置不合理,有的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健全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二是财务会计信息不及时,如对固定资产更新、维修、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有的甚至不入账;对报废和处置的资产不及调账;又如建造的固定资产,由于资金不足、决算不办理等原因,造成结算不及时而未入账。三是会计信息不真实,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和增减变化情况。四是会计信息记录不完整,存在账外资产。
3、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严格履行规定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我单位因种种客观原因,存在着购置固定资产不纳入政府采购程序,自行采购的现象;在2016年资产清查前,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
4、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通常来说,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求账实相符。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正确,还要求其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核对相符。这样就要求定期(一般为一年)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进行盘点、核对。但是我单位由于人员的配置原因、部门之间的分工原因以及审计压力小等原因,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盘点的间断和滞后造成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进而造成处理问题的时间滞后。
二、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1、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外部因素。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是在财政部1997年7月17日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在2001年和2002年就预、决算报表制度进行了更新,因此与企业相比,我国事业单位的核算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更新也不够及时,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约束机制。同时,现行的会计制度还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在报表上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这使得资产负债表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的程度越来越大,形成资产总量的虚增。
2、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有些单位则是国资部门。财政部门与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职能交叉。
3、管理执法不严格。尽管国家《刑法》明确规定国有资产流失有罪,要对责任人进行刑事处罚,但国有资产流失一直很严重,绝大多数责任人却很少受到应有的处罚。
(二)内部因素的影响
1、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视不够。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物品、钱财均是单位的资产,其本质是一致的,只是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但是由于固定资产在购买时一次性摊销成本,使用过程中不再计提折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假象:货币资产比实物资产更加重要。因而导致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不够重视。
2、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建立的固定资产购置、保管、使用、维护、调拨、报废和盘存等相关制度形同虚设。
3、人员因素。我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都是由财务科兼管,由于专业的限制,管得很不到位,财务人员不太了解固定资产的属性,这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效果的提高。
三、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
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使用国家资金;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2、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机制必须受到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可以建立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考核结果作为人员提拔、任用等的依据。同时接受外部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受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止资产流失。对各种违法违纪的处室和个人,要坚决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账务处理。建议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专员,归口中心办公室管理。即使不设固定资产专员专管,也应对兼管固定资产的会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坚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4、熟练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套较为复杂的软件,财政部门没有组织过针对性的培训,操作这套软件是依靠兼职的财务人员自学。这套软件主要功能为核算资产数据,包括资产登记、生成卡片、生成资产凭证、资产处置、资产账簿等。而资产采购、安全控制及登记中的验收登记、领用登记等数据在此软件中很难连贯地反映出来,而在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中会涉及单位所有人员。所以,一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另一方面必须借助完善的管理条例和操作规范与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相结合,才能使各类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清晰地反映出资产变化动态过程。
5、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及处置工作。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必须认真落实,从制度、时间、人手抓起,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及时处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预算单位盘点、处置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人。积极处理好闲置固定资产,引入资产评估程序,运用竞价出售、拍卖等公开、透明方式回收资金,或依法按政策捐赠边远地区等方式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固定资产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