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转作风 促发展——如皋管理局深入开展“走帮服”活动

发布日期:2017-04-28 15:24 浏览次数:

南通如皋管理局积极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进乡村、下基层、访群众,深化开展“百千万”工程,推进富民强企“走帮服”活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

一、统一思想,落实责任。为把省委“大走访”动员令精神贯彻落实到实处,我局召开全体人员会议、支部动员会,从各个层面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订措施,并加以组织实施。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聚一高”发展主题和我市的经济发展大局,以服务基层,服务发展为指导思想,进社区(村)、走基层、帮贫解困。成立了以政府办副主任、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陈晓华同志为组长的“走帮服”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全市“走帮服”活动要求,积极谋划工作方案,在第一时间摸清搬经镇晓庄村的农户基本情况。据统计,该村有20个小组,农户数共计八百多户。以锻炼全局党员干部善于在一线发现问题,学会在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将走访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党员干部,结对走访帮扶,落实责任到人。要求全局的党员干部将在十九大召开之前,每人要完成40户的走访任务,以达到解决难题助发展、化解矛盾促和谐的目的。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在全体党员干部进行大走访前,我局及时召开“走帮服”动员推进会,落实“走帮服”活动工作方案,对“走帮服” 具体工作提出要求。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走帮服”活动是从省委到市委自上而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开展,规定动作一个不能少,要突出亮点,抓出实效。其次要明确任务,把握关键时间节点。三要根据“走帮服”对象反馈的基本情况,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

针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我局积极联系帮扶村,搜集了相关困难群众的资料,制订走访任务分解表,方便党员干部走访农户时,做到心中有数。春节前由局领导带队到村走访慰问贫困户,19个贫困户每家资助600元合计11400元,资助村本级18600元,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4月10日、11日,连续两天,我局的18名党员干部在陈晓华局长的带领下,冒着连绵细雨,走村入户。每到一户,他们敞开心扉与群众谈心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针对群众对村干部做法不理解或有误会的,他们温言细语,耐心解释,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发好一张“党群服务联系卡”,填好一张“基本情况调查表”,掌握第一手资料。走访结束后,对走访群众的基本信息及实际困难进行汇总,分析其主要原因,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截至目前为止,我局党员干部,走访农户数共计187户,梳理问题5条。

三、踏实工作,务求实效。第一阶段的大走访初见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了解村情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次走访活动大家普遍觉得意义,从任务式走访变成我要走访的自觉行动。二是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并且让这些刚从校门就进机关年轻公务员接触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部门资源,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精准扶贫目标。走访后,有不少农户主动跟结对帮扶人员联系,反映一些新问题,我局党员干部也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回访,跟踪了解最新情况,做到“即走即帮”、“马上就办”,不辜负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为他们多办实事,办好事。

“走帮服”活动的初衷是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对我们在农村大走访活动中发现,如农业生产产出低、部分土地抛荒,就业难、就业渠道不畅通,环境染污,因病或意外事故致贫,部分群众对上级政府部门农业补贴、低保、评残疾标准等政策不了解、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提出以下帮扶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针对农民反映目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在村从事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效益较差;现在生活成本较大,在本地就业难,逼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只有留守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人从事农业生产,自家的责任田抛荒,造成农村土地资源浪费。分析具体原因有:一是有限的土地产出不能满足群众致富的愿望;二是农民各自为政并且分散的小块土地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三是当前的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之农业,存在旱、涝、风、雹、虫害等自然灾害风险,农户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建议在当前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可按照土地入股分红模式,顺应形势,引导农民将自家闲置的土地适度向种田大户集中流转,有利于实现农业产生机械化、规模化,抵御自然灾害风险,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农作物种植品种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向特种养殖能人流转,创建家庭农场或者开办农家乐,种植自采自摘的草莓、葡萄等时鲜瓜果和特色大棚蔬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而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同时,这种股份合作制土地流转模式,可以增加农村失去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收入,解决农村部分土地抛荒问题。

(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致富技能差的特点,因地制宜,联系有关专家到村,开展适合农村特点诸如编织、服装、剪纸、秸秆打绳等技术培训班,增强自身技能,扩大就业渠道。

(三)广开就业门路。一是加强职业推介力度。与职业中介联系,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二是加强招商力度,引导能人回乡创业,对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前景好项目的创业能人,要为他们提供风险投资、人力以及场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给予能人创业扶持资金、低息贴息贷款等方面支持,创办家庭农场,生产特色农产品,采取农村电商模式扩大销路,吸引更多人就业致富;四是对一些服装加工、电子产品装备、休闲被子的加工等技术要求不高的来料加工项目,尽可能安排贫困户从事手工生产,让更多的人在村里就近就业,从而脱贫致富。

(四)完善社会保障。在与群众的沟通中了解到,当前农村贫困户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因病或意外事故致贫等,基本生活主要靠低保、残疾补助、或者是家人亲戚接济生活。一是建议在现有的对困难群众实行低保、残疾补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市设立意外风险救助基金,各村缴纳一定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受益人包括全村人员,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给予相应的生活资金保障。二是建议参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标准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缴费和报销比例,减轻因病致贫家庭的负担。三是开展助学援助。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发动社会力量救助,资助其完成学业,不让有求学意愿的学生失学。四是对因病致贫失去劳动力的家庭发放一定的失业救济金。五是在农村推广基本养老加商业保险型的综合养老保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优化生态环境。在走访中群众对农村小规模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污染、农村化工厂废水废气对蚕桑养殖危害大的问题反映强烈。为此建议大规模集中养殖,可实行股份合作制生产,加大投入,开展对畜禽粪便污染集中治理;对农村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严格监管,对违规排放废水废气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进行关停并转;同时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丽乡村,有关部门要围绕工业染污、生活垃圾污染、农村面上的污染进行地毯式排查,形成集中治理对策,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让蓝天碧水重新回到农村,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六)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一是从市里选派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如第一书记)到经济薄弱村任职,力争尽快打开村里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加强村班子培训。换届选举后要加强村级“两委会”班子建设,提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加强农村经济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组织村级两委会领导班子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并到邻县(区)(比如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进行参观学习,从而提升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培训要邀请组织、纪律部门相关领导,以及专家、律师等多人进行授课,从干部素质、经济发展、农村两委会组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廉政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讲座。

(七)建立沟通平台,创建和谐社区。针对部分群众对上级政府部门农业补贴、低保、评残疾的标准政策不了解、沟通渠道不畅通问题。一是加强村务公开力度,增进群众参与村公共事务管理的知晓度;二是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达到宣传党的农村政策目标;三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公布办公电话、网址,畅通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及时反馈群众的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创建和谐社区。

作者:(谢向阳
信息来源:南通如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