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有在伏天吃羊肉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徐州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在徐州民间就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徐州古称彭城,也是中国烹饪的发源地。相传,尧帝之时,篯铿以“雉”代“羊”,烹羹献之,尧食之而“受寿永多”,封“铿”于彭,是名彭铿,也就是彭祖。彭祖不仅是中国烹饪的开山鼻祖,同时对养生也非常有研究,据传说,彭祖自己就活了800多岁。而吃伏羊的习俗也与他有关。当初彭城地处蛮荒之地,瘴气湿毒比较厉害,百姓身体虚弱,常因染病失去性命。于是彭祖便创造了一种以食疗病的简易方法,号召大家在入伏的时候喝羊肉汤、吃伏羊肉,以达到排除体内瘴气湿毒的效果,来增强百姓的体质。当然也有人说,彭祖之母是大漠的丁零族人,有食羊的习惯,所以徐州人就有了吃羊肉的习俗。但是不管怎么说,徐州人吃羊肉的习俗确实与彭祖有关,发端于五六千年前的彭城,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
其实,吃羊肉的习俗在各地也有不少,但是在最热的伏天吃羊肉只有在徐州。这就叫吃伏羊。所谓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伏天吃羊的习俗,既暗合“天人合一”质朴的养生观念,也有相当的科学依据。据有关专家介绍,山羊经春夏两季饲养,膘肥肉嫩,宰杀后肉味醇厚,膻味小,汤汁鲜美,宜食用。另外,三伏天人体内有积热,食用了加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的羊肉汤后,全身大汗淋漓,可驱走五脏积热。在三伏天里吃性热的羊肉,伴以葱、姜、蒜、花椒等热性辅料,能刺激人体大量排汗,有助于排出体热,排出体内毒素,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就像大家热传的中医贴“三伏贴”一样。
“伏天吃伏羊”,已成了徐州人夏季的一大习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们都会集中在各个小饭馆吃羊肉,喝羊肉汤,以此强身健体,滋阴补气。渐渐地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节日,也就是传统的“六月六”,民间又称“姑姑节”。自2002年开始,当地文化人士将这一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内涵,改名为伏羊节。2005年,徐州市政府将此民俗活动纳入徐州饮食文化范畴;2008年,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获“中国优秀节庆品牌”称号,被评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烹饪协会认定徐州为“中国伏羊美食之乡”,确定了徐州伏羊节在国内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培育和民间人士的积极推动下,徐州的伏羊节越办越红火,内容也越来越丰富。7月11日,2017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开幕式暨祭祀彭祖大典在彭祖园举行。每年一度的徐州伏羊节活动由此拉开序幕。彭祖传人、中国烹饪大师率百十位烹饪大师、名厨共同祭拜彭祖;徐州伏羊习俗已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开幕式上进行了授牌。今年彭祖伏羊节的主题是“文明徐州、健康相伴”,根据这一主题,活动期间安排了羊肉创新菜肴比赛、十大羊肉菜肴评选、伏羊美食展销、啤酒嘉年华、伏羊敬老公益活动、伏羊美食考察之旅、伏羊文化推广大使评选、文明好市民评选、彭祖美食发展论坛、伏羊节自驾游等15项活动。
每年入伏的第一天,徐州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吃伏羊,一天羊肉的销量要以百吨来计算,伏羊节里,徐州究竟有多少人吃伏羊,谁也无法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其规模足以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此外,羊的吃法也特别多:营养丰富的清汤羊肉,味道鲜美的红烧羊肉,火辣辣的川江羊肉,还有香脆可口的羊排……一只羊就可以做出上百种菜肴。一碗羊肉汤,两个烙馍卷上可口的烤羊肉,再加上红红的辣椒油,吃得满嘴是油,流得浑身是汗,吃完之后的感觉只剩下一个字——爽!
朋友,还等什么,赶快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