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通,近代第一城,绕不过张謇;提起张謇,清末状元,自然得说到海门常乐。
常来常乐,常乐常来!
常乐,虽是第一次去,但“常乐”之名早就在心头盘亘许久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次因“走帮服”活动,而自然亲密接触了常乐那方水土,那方人情!
进镇一座大牌坊,古镇气息扑面而来。
走进书有“状元故里”牌坊的一条小街,行一两百米,张謇纪念馆到了。
门前书一副对联“今人能为古人事,述者当知作者心”。左侧的白墙上,粉色的蔷薇开得热热闹闹。一行上海来的游客正在花丛中拍照留念。
从门前停着车的车牌来看,游客除了江苏的,就以上海的居多。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海门上海不过一两个小时的路程,节假日里自驾游南通的上海人也越来越多。
常乐的张謇纪念馆,其实是张公祠堂。
祠堂不大。1936年,为纪念张謇逝世十周年,当地百姓与社会名流欲立张公祠堂,无奈当时天灾人祸,国弱民穷,无力修建祠堂,只得把常乐镇关帝庙后殿改建成张公祠堂。然数十年的外患内乱,使张公祠堂历经风雨,早已破败不堪。2010年常乐镇人民政府重新修缮了张公祠堂,并在祠堂的东北角扩建了张謇纪念馆。
纪念馆是典型的民国样式,与南通市区的濠南别业一脉相承。
此刻,馆前一块正方形凹地,一位泥瓦工师傅正在用薄片青砖铺地。铺成的图案成十字型,正是传统的吉祥纹样。
从关帝庙到张公祠堂,从一百年前的南通城到今天的张謇纪念馆,我们的民族建筑样式一直在传承中创新,也在创新中传承。
其实,先贤的光辉思想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传承创新!
馆中一个展厅,有整面墙的后人研究张謇的成果著作。
在国穷民弱、列强觊觎的时代,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走上了实业兴国、教育救国之路,在诸多领域建树非凡,创立众多“全国第一”,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说他创建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城市范例——南通,一点也不过分。
有人说,张謇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是状元。
翻看《张謇传》,就会明白,这一切的成就是因为他是状元,又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状元。要知道,在那个国弊民穷、军阀混战的年代里,就连皇帝都自身难保,何况一个小小的状元郎。
伟人之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伟人志存高远,矢志不渝,并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且不谈一个城市的规划,只谈谈这桩桩件件的建设要募集的千亿资金,要寻觅的志同道合的人才,又岂是一个普通的翰林院编修所能筹集和招募的!馆中珍藏着一张张謇先生视察唐闸港工地的照片。照片中张謇先生手拄拐杖,目光炯炯,在劳作中的工人间是那样的醒目。即使千难万难,虽千万人,吾往矣!
也有人说,其实张公的事业到他临终前,很多已经资不抵债、难以为继了。是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难英雄!但今天的南通能成为基础教育之乡,轻工业之城,无不有赖于张公打下的底子,张公功不可没!
“立功、立德、立言”的圣人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等,也许在书中已久远,但张公一手缔造的南通城,我们就生活在其中。
当手倦释书时,当道阻难行时,我们可以来张謇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重温重温先生之言容——“疆勉学问疆勉行道,其所冯依其所自为”,也许才能践行好先生之遗志——“天之生人,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