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发布日期:2017-07-28 15:12 浏览次数:


 

洛阳,素来就有“九朝古都”之称,但是实际上,洛阳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其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多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一个。

距离城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香山与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城门正对着“伊阙”,隋炀帝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改“伊阙”名为龙门,而且一直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岸边的龙门山上,南北长约有一公里。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建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达400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碑刻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窟。我国早在1961年就将其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综观龙门石窟艺术,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民族化,一是世俗化。民族化以佛像造型风格和窟龛装饰图案最为显著。龙门石窟在民族化的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世俗化的艺术风格,以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画面在龙门石窟中占有很大比重。例如那一组组场面隆重华丽、构图周密严谨、刻工精致的大型礼佛浮雕,就是古代工匠们根据他们对当时现实生活中大量宗教活动的深入观察理解而再现的艺术图景。再如奉先寺天王的形象,同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武士俑就没有多大差别,不难看出就是唐代武将的真实写照。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和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痛苦,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并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可以说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主与人实现了统一。同时,他们在技法、风格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他们在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凭借着手中简单的锤凿,雕刻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美华丽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和生产工具十分简陋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有余,最小的仅有2厘米。经过400多年的苦心经营,石窟内的遗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教、绘画、雕刻、服饰、乐舞、书法和建筑等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悠悠千载,岁月沧桑。“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劈”;“青嶂远兮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这些历代大家名绅吟咏龙门的诗句,今天读起来依然耳目一新。

作者:(陆瑞民
信息来源:徐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