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妈后,我的很多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期间总被很多人“善意”提醒,说不能为了孩子影响工作,孩子放给老人带就行。我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曾彷徨犹豫过,是不是要听从大众的意见?尤其在很累却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看过的很多育儿资料书籍早已忘却脑后,起不到任何作用。慢慢地摸索中,由当初单一地学习育儿文章转向了解心理学知识,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才慢慢地对自己有了初步的理解。
很庆幸,现在网络的发达可以让我们接触到很多具有先进思想的文章信息,很多作者闪闪发光的思想可以让你一下子产生共鸣。在“再难也要自己带孩子”的这个老话题上,一个叫Lucy作者一针见血,点到了那些不愿自己带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终极bug上太过于自信与孩子的血液关系,以为勾勾手指,孩子就来了。但太多的事例证明这是大错特错的,每一段重要关系,都需要用心经营,亲子关系也不例外。当了妈的女人,工作和生活的确很难兼顾,因为需要我们作出选择;但工作和生活也是可以兼顾的,只要我们认真作出了选择。
之前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结婚生子相比同龄人而言晚了很多,所以在我有了孩子以后,会收到很多有关亲子教育方面的“情报”,其中家人的一致意见是孩子由老人在老家带,我安心在宁上班即可。当时我是拒绝的,但我说不出为什么拒绝,就是直觉告知我这样不妥,后来休完产假由老人陪我在宁租房,工作孩子才都能兼顾到。过了一年因为职务的调整,领导要求我接任单位主官一职,家人听了这个消息挺高兴,认为这是进步的表现。但我却犹豫着,我知道只要接任了这个主官的位置,我将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一周只有一天的时间能在家陪孩子,而且这一天休息时间还不能保证,碰到有任务的情况,经常不回家是常态。经常不回家,老人肯定要把孩子带回老家,那到时孩子怎么办?完全给老人带,我的职责又是什么?过完几年任职期,孩子最初几年也耽误了,我拿什么弥补?思前想后,甚至不惜与家人爱人为此产生了争执,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孩子的前几年更重要,工作岗位可以调换,但孩子不能耽误。甚至为了孩子调回老家工作,与她一起成长进步,也是自己认为正确的抉择。现在想想,庆幸我没有选择了空缺,而是选择了调整。
仍记得,三四朋友坐下聊天,其中一个在某公司任高职的朋友说她到外地学习一年的时间,我的第一反应是:那孩子怎么办?她说:“一年的时间忍忍就过去了,而且也有老人和保姆帮着照顾。我开始也犹豫,但看了董卿文章说的——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一个这样的人。我不应该为了孩子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我的奋斗也是孩子的榜样。”我一时无言以对,脑海浮现出她家里的一对儿女模样,她的女儿与我女儿小班同学,平时不爱讲话。我看过董卿的这篇文章,其实有时鸡汤也是有毒的。也许董卿指的是更宏观上的一个概念,只是被我狭隘地理解了而已。而我的朋友也如我一样,狭隘地理解了这句话。
真的,你做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吗?你在拼命追求自我的价值,都是赋予了孩子正能量吗?知名作家王朔,他曾经为了缓和与母亲的关系,毫不避讳地上了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王朔描述儿时的一段成长经历是:母亲一心在工作的医院争当先进,全心全意保全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儿子的感受,母亲从小到大没有关心过自己,少年时候做阑尾手术,都没有在医院陪同。
王朔母亲说:“我问小儿子,能原谅妈妈吗?他说不能,我听了很难过,只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原谅我。”然而,王朔的母亲失算了,儿子长大了,他的伤痛也从未痊愈,母亲职责的空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等到原谅。每个人都很难走出自己童年的伤痛,无奈童年又无法选择。当时王朔的母亲应该不知道,女人做了母亲,多了一个身份,而这个身份,一如我们现在的职位一样需要经营,我们必须努力才能配得上这个身份。
可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事业不一样的是,又多了一份血液关系。有时,我们过分自信,又过度使用这层血液关系,以为哪怕不经营,哪怕空缺个三年五载,我还是他的母亲,他还是我的孩子。太多的现实证明,不去好好地经营亲子关系,就如玩忽职守一样,终会失去。孩子的成长不可逆转,不会一直等你忙完,再来与你亲昵,恐怕到时只是陌路人多了个称谓而已。节目上王朔与母亲吵架说:“我小时候你不管我,现在管,儿子就会回来吗?”
然而,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原本工作已经很忙,再多个母亲的身份,可能会无法顾及到孩子。幸运的是,也有很多人没有选择母亲角色的空缺,而是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我的一好友就是这样的人,也更让我心生佩服,刚从美国博士毕业的女学霸,虽然还未成家,已担负起侄女妈妈的角色。因为大人的缘故,未能给孩子完整的家庭,她为了侄女的前几年幸福和成长需要,哪怕推迟博士毕业答辩,仍坚持自己照顾侄女,每每孩子们一起玩耍,我们都能看到孩子的健康。我们都称她为“中国好姑姑”,她却笑着说,所有的选择都是遵循她的内心,尊重孩子成长的需要,毕业答辩可以推迟,孩子的成长却不能耽误。今年已正式毕业的她除了继续照顾侄女,也开拓了自己的新事业。她的满满正能量,不正是我们年轻妈妈学习和需要的吗?
可是,孩子对母亲天性的依赖,以及我们常说的血浓于水,会让有些人真的产生错觉。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人,孩子自从出生后,没有在妈妈身边好好睡过一个整夜觉,全部交给老人或保姆照顾,美其名曰第二天上班需要整夜睡眠,同时也有不少老人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儿女只管上班,孩子由她们带,吃饱穿暖就行,甚至有奶奶以孩子跟自己亲为荣。如果一个母亲,从来没有为孩子生病守过夜,从来没有蓬头垢面过,从来没有为孩子跟老公或者婆婆歇斯底里过,从来没有为孩子的一点变化神经质过……当孩子三岁后,七岁后,你又如何体会时过境迁的甘甜?
唯累过,方知闲,唯苦过,方知甜。当我们上任母亲这个角色后,我们有时会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也变得患得患失,不再有少妇时期洒脱,我们也开始为孩子焦虑,神经质,像其他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 如果你从未深度体验这个角色,你如何知道最累的牵绊,亦是你最美的拥有呢?
世间,原本就不存在毫不费力的亲子关系,没有任何一种关系不需要经营,没有任何一种亲密无间就该理所当然。你所看到的毫不费力,其实是因为背后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