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正在热映的电影《芳华》。影片讲述了一群正值芳华岁月的青葱少年,满腔热血,为着自己的理想、自己追求的幸福生活而努力着、拼搏着。身为90后的我们,同样正值青春年华,是否真的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这不禁让我深思。
如今,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从把自己看作黄土的一部分,到坚信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再到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首先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国将不国的旧中国走上了有特色、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开启了敢为人先、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用奋斗和血泪走出的救国兴邦的足迹,告诉我们,人是要有信仰的,而这份信仰,就是坚定地做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永葆思想上的清醒和觉悟,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不移的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自强的道路,也走出理智、理想的自我成长征程。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信念坚定,真正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
作为一名学习者,就是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酷爱读书,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戴明先生在采访中说道:“一个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身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养成爱读书的生活方式,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作为一名年轻人,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总书记 “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 的插队生涯中,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不仅锤炼了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更是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作为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总书记当初在梁家河,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时候看不到未来、也设计不了自己的未来。在那种情况下,总书记仍然坚守初心、坚持学习、坚持奋斗、坚持工作,支撑这份宝贵的坚守与坚持的,就是信仰的力量、为民的情怀、务实的作风、担当的精神。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坚持“立大志、担大任、吃大苦、创大业”的信念。迎来送往,牵起的是一双双还刚刚开始在探索世界的小手,他们稚嫩的眼神、不大协调的动作,都在等待着我们去引导、去塑造。他们含苞待放,而我们就是滋养他们的雨露光华;他们懵懂无知,而我们就是开启他们心灵之窗的智慧钥匙。我们能教给他们的,绝不是简单的一二三四、啊喔额依,更应该是他们看世界、看社会、看伙伴、看自己的正确的观念,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植一颗信仰和梦想的种子,科学家也好、艺术家也好,航天梦也罢,只要这份信仰和梦想足够撑起他们未来广阔的天空,给予他们战胜成长路上一切挫折和挑战的力量,这便是我们在这份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勇于奉献,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痴心不改”,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要不怕困难,不怕讽刺挖苦,不怕挫折失败,坚守岗位,认真完成工作,这才是 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实践。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诗,隽永的字句里流露出理想的渴望;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斑斓的色彩中描绘着未来的理想;有人说,青春是一支歌,律动的节拍间跳动着时代的音符。年轻的我们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
朋友们,不要把热情深埋于大地之中,不要把青春丢进烂漫的花丛,让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一起攀登人生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