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看世界杯的日子

发布日期:2018-05-18 09:37 浏览次数:

 

与世界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记忆都属于1994年的美国,属于悲情的亚军意大利,属于长着一双忧郁眼睛留着辫子的巴乔,属于决赛射失点球后蓝色的背影。那年夏天,还没高考,坐在课堂上提前学习高三课程的我们,思绪里仍回味着这届世界杯的点点滴滴。一场比赛连进5球的俄罗斯萨连科、因小组赛踢进乌龙球回国被枪杀的哥伦比亚埃斯科巴、为照顾欧洲观众中午12点开球的比赛、巴西贝贝托进球后的摇篮舞、40岁进球的喀麦隆米拉大叔……从此,世界杯变成生命中的一部分。

 

1998年法国的六月,正值大三,虽面临着考研、考证还是毕业工作的选择,法兰西之夏的激情仍让同一寝室的几个球迷欲罢不能。学校条件艰苦,跟家在同一城市的同学借了一台9英寸的小黑白电视,没有有线信号,满是雪花的屏幕伴随着大家一个个欢呼的深夜。那个夏天的欧文、小贝,决赛两个头球击败巴西的齐达内伴随着大学青葱岁月深深映在脑海。那年,我们太疯狂,太执着,那时的我们还很年轻。那年禁不住让人怀念,怀念那些在泥地足球场上奔跑的日子,怀念球进对方门线瞬间的肆意尖叫,怀念一场比赛之后咕咚一瓶啤酒就醉去的酣畅。因为足球,我们快乐并痛苦着、期望并失望着,在那些燥热的青春里。

 

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因为破天荒地有了中国队的参加,格外让大家关注。三场小组赛,0:2、0:3、0:4,只是肇俊哲的一次击中门柱让大家惋惜至今。那一年,成家未立业。为看球,上班的间隙窜到单身汉宿舍。呼唤呐喊的由同学变成了同事,共同的爱好让大家聚在了一起。活动课上同事一队,学生一队,满是杂草的球场上留下了一起切磋球技的语笑喧阗。

 

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在新单位渐入正轨。往日的热情逐渐褪去,只是有选择地看看直播。夜里给未满周岁的儿子冲奶粉,顺便看一眼比赛。齐达内决赛时领的红牌,离场时的背影让人唏嘘。随着老黄“灵魂附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呐喊,那一年的意大利终于圆满。

 

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刚到市区上班。单位变大,有共同话题的人却变得更少。那届杯赛的主题歌《waka waka》至今仍有人不时吟唱。为不影响第二天清晨50多公里的上班车程,只能有选择性地看看晚10点的比赛。伊涅斯塔决赛中的唯一进球,帮助西班牙夺冠,不眠的一夜。

 

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虽然距今不远,但让人刻骨的比赛真的没有。格策决赛中的终场绝杀,让梅西领衔的阿根廷遗憾获得亚军。安定的生活打破了自己一届杯赛一个单位的规律,也开始倒逼自己沉下来,平和心态,多读书多思考。

 

看世界杯的日子在继续,它见证了国家的复兴,个人的成长,成了日子的标签。又是一个四年,2018年的六月,俄罗斯世界杯即将到来。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电视转播信号由无线、有线、数字到高清,再到4k。移动电子设备可以让我们随时关注比赛。条件越来越好,可是,可是看球的感觉怎么没有充满汗臭的大学宿舍里9寸黑白电视让人澎湃?在时间的年轮里,我们走向中年。在叫“日子”的生活中,在日常工作节拍中,我们变得更为稳重,也极为平淡。我们很难再对一件毫无功利的事情充满热情,一如生活,一如看球。当年的巴乔们大多离开人们的视线,看球的回忆慢慢凝成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我们已褪去青涩,一个个变成中年大叔,也冷却了对世界杯的那份激动与热爱。总之,生活在继续。

 

尽管时光荏苒,激情不再,但即将到来的世界杯,毕竟是场视听盛宴,心中还是些许期待。每天熬夜去看比赛几无可能,但在新闻客户端中,在周末的午夜,还可以去体味久违的激情,继续一个人的狂欢,享受世界杯带给自己的惊喜和感动。

 

作者:(茆训海
信息来源:盐城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