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信息化建设 推动后勤保障服务提档升级

发布日期:2019-11-25 10:52 浏览次数: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不断深化“对物管理,对人服务”的人本服务理念,在推进精细化服务的同时,坚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创新发展,科学管理,全天候、全方位、精益求精为苏州工业园区党政机关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用户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打造了机关服务的优质品牌。

一、搭建云管理平台,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2014年5月,中心与专业软件公司强强联合,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实施了管理云平台项目。云平台以物业管理工作为主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扩大应用范围,深挖数据应用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截止2019年10月份,通过多年来的功能扩展和推广应用,该平台已从原先较为单一的物业管理功能,逐步扩展至集OA办公、信息发布、文档中心、客服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环境管理、安保秩序管理、报表中心、工作检查、合同管理、库存管理11大类功能模块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成为推进中心全方位标准化运行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抓手。中心还将继续做好云平台各类功能的改进提升工作,探索“资产管理”、“培训管理”、“考核管理”等新功能的开发应用,力争形成全链条管控,使中心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向安全、有序、优质、高效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二、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创造优质放心办公环境

当今雾霾等恶劣天气所引发的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给用户创造优质放心的办公环境,中心对园区政府办公大楼室内通风系统进行空气净化改造,新增新风过滤器,改装高效低阻过滤器,加装管道式纳米光催化深度净化单元,从源头上净化室内空气品质,大幅降低雾霾天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室内PM2.5量级降低。中心还联合科技公司开发设计了一套室内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一改以前利用网站定期公布空气质量监测报告的落后方式,把空气质量提升成效以最实时最便捷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用户可以通过部署在公共区域的电视显示器、手机APP应用随时随地直接查看自己所在办公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如室外PM2.5、室内PM2.5、CO2浓度、TVOC等,用户既能够清楚了解室内外空气质量的差异,也可以查询以往的空气质量历史数据曲线,有效提醒用户根据天气情况做好户外防霾措施。该系统自2018年启用以来,以PM2.5为例,室内数值始终保持在20以间(空气质量等级:优),大大低于室外数值,收得了良好的空气质量净化效果。

三、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为安防监控查漏补缺

园区政府办公大楼内部工作人员约2200人,每日外来访客约2500人,大量的进出人员对大厦的安保管控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在每天高峰期间,传统的身份证识别系统登记效率低下,大楼入口处常有大量访客积压,不仅影响了内部工作人员的正常通行,在政府对外形象上也存在负面影响。面对机关办公场所不断升级的安全防范要求以及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为进一步强化大楼的安全防范措施,中心在大楼一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的主要出入口及重要通道区域,安装了18台人脸识别摄像机进行人脸布控,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替代原有安保人员人工识别,可以识别出内部员工、登记访客、长期访客、黑名单以及陌生闯入人员,当发现黑名单以及陌生闯入人员时,中控室的电脑自动发出报警弹窗,安保人员可迅速确认人员信息,进行人工干预,跟踪其行动轨迹,确保迅速、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突发情况。每天自动生成未离大楼的访客人员清单,便于安保人员核查是否有访客滞留未及时离开。项目自2019年2月正式启用以来,不仅解决了大楼入口处长期存在的人员积压问题,还有效减少了人员进出管理监控的漏点,全面提升了大楼的安全防范技术水平。

四、构建物联网监测平台,提升安全防范技术水平

传统的人工巡检主要依赖于巡检人员的责任心和灵敏性,一旦不能及时发现故障情况或安全隐患,容易引发事故。为了提升安全防范技术水平,中心在大楼的厨房间、燃气管道井、锅炉房安装基于物联网(NB-IOT)通讯方式的燃气监控终端,通过燃气浓度传感器触发来实现报警,一旦气体浓度达到所设定的浓度上限,终端即被唤醒,通过主机内置的NB-IOT物联网通讯模块,将报警信号或故障信息传输到燃气监控管理平台。在燃气报警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中心又新增应用基于NB-IOT通讯技术的水侵、失电报警器以及SF6传感器,安装于大楼的冷冻机房、水泵房、变配电室等设备机房内,当发生水侵、停电事故或SF6气体泄露事故时,通过短信、语音、微信、网页等方式予以远程报警。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和实现,大大减少了人工巡检频次,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就能实时监测现场状况,有效消除了安全监管的盲区漏点。

五、采用餐饮APP应用,丰富机关餐饮服务特色

为了向机关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餐饮服务,广泛征求用户意见,丰富用户预订净菜的渠道,中心开发设计支持网页版及手机端的园区政务通“机关餐饮服务”应用,目前该应用已具有净菜预订、节假日套餐预订、每周菜单发布、菜品评价、季度菜品调查推荐、数据统计分析等服务功能。在2019年度各季菜品的用户投票调查工作中,共征得用户投票计3815票,用户推荐的菜品多达75种,中心根据用户调查意见重新设计调整了季节菜品供应菜单及制作频次,并将调查结果向用户进行公示,有效增强了中心与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目前,中心正在着手对大楼餐饮消费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将使用RFID技术进行餐饮自动结算,引入人脸识别支付方式,消费系统使用云平台管理技术,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餐饮服务水平。

六、尝试RFID无人仓储点,探索库存管理新模式

为了有效减少中心日常物资备用量,节省日常人力成本的投入,解决发生应急情况时物资的临时领用问题,实现更为科学化的库存管理,中心在管理云平台原有”库存管理“的基础上,使用RFID技术开发设计无人值守仓库管理功能,增设了RFID无人仓储试点。无人值守库存管理通过RFID技术实现库存数据的实时收集并上传云端,以云计算技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报表形式呈现过程数据,通过任意联网电脑及手机APP,按照权限分配均可实现库存物品的统一监控和调剂管理;加强各分仓物品的关联性,通过云端可随时查看各仓库物品的种类及库存数量,可避免传统仓储管理中,物品动态更新慢的劣势,进一步提高库存物品的利用效率;通过蓝牙触发门禁系统,结合RFID标签扫描以及现场监控系统,可进行库存物品的定位,并实时记录入库、出库、移库、退库时所对应的物品、责任人等重要信息,实现多重认证,为物品使用溯源记录轨迹,加强了库存管理的安全性;按照管理需求自行设定库存盘点频次,可实现自动盘点库存数量,并与出入库记录进行比对,当库存数量低于最低库位时可自动提醒相关人员补仓,替代传统管理模式下全人工定期盘点,提升识别准确性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中心以坚实的技术支撑,有效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为后期大规模投用无人仓储点,互通互用有效减少库存物资存量探明了新方向。

七、主动拥抱新科技,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作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简单作业已成必然趋势,在物业管理领域,市场已出现了不同品牌和功能的产品,正日趋成熟和走向广泛应用。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在提高作业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节约人力成本,中心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代替传统作业模式,2019年6月,引入两台智能清洁机器人分别应用于公共大厅、展厅、地下室等大型公共场所,有效协助保洁人员完成重复且工作量大的地坪清洁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运行,不仅有效保证了应用区域的保洁质量,还为中心节约了人员配置,节省了人力成本。中心还将继续研究和引进设备巡检机器人、安防巡检机器人、信报递送机器人等,广泛应用于设备设施巡检、设备机房巡检以及安保巡更、信报传递等作业流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细、安全和温馨的服务。

以信息化推动后勤管理服务的智能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和能力,势在必行,时不我待。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征求服务监督、创新服务意见征集方式,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科技提升服务精准度、温馨度、安全度,利用技术应用创新,减少部分人为管理因素影响,不断提高办公场所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心还将继续积极探索利用5G、AI、大数据、RFID相关技术,落实建筑设备管理云平台、无人仓储架构搭建、人脸识别系统二期、餐饮RFID人脸识别结算系统,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机关事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载体多元、方式科学的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实现更加精细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不断争取用户的最大满意公约数和最高满意度。

作者:(园区 陈若峰
信息来源:苏州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