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州市局加强基层公务出行“分时租赁”管理

发布日期:2025-08-25 16:02 浏览次数:

常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主动作为、大胆创新,锚定基层公务出行痛点,以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模式为突破口,以制度规范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低碳赋能的改革新路径。近日制定出台的《常州市基层公务出行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基层公务出行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租赁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压实管理责任、优化服务流程,更是为基层公务出行保障效能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规范运行模式。常州市公务用车“分时租赁”模式深度聚焦基层公务出行的实际需求,重点为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高频、刚需的辖区内公务场景提供用车保障,确立“一事一租、一租一还、一还一结”的使用模式,让租赁流程更规范、资源调配更精准。同时,牢牢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方向,通过租用新能源汽车,降低车辆运行能耗与维护成本,有效节约财政支出,实现政策落地与效能提升的双向贯通。

二是厘清职责边界。构建“市-区-基层”三级联动、权责闭环的运行机制,确保每一环管理都精准高效。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公车管理平台专项搭建“分时租赁”监管模块,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实现车辆动态管控。辖市(区)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统筹属地管理职责,一方面严格筛选资质合规、服务优质的租赁供应商,另一方面结合区域实际出台本地化配套管理制度。基层单位明确专人专责,依托智能化管理平台完成从用车申请、审批到调度的全流程线上操作,同时建立“出车前检查、回场后核验”的双重保障制度,确保车辆性能安全稳定。

三是强化租赁管理。进一步划定多重“刚性红线”,夯实规范使用底线。基层单位需经上级审核确定租赁规模,所有租赁车辆仅限辖区内公务场景使用,严禁挪作非公务用途。车辆驾驶人员需提前备案并具备合规资质,车辆需满足新能源技术标准、足额缴纳保险、预装实时定位终端等硬性要求。供应商应建立日常巡检、24小时应急制度,从源头保障公务出行的安全与效率,全方位构建“事前有审核、事中有监管、事后有保障”的租赁管理体系。

四是筑牢监管防线。监督管理是“分时租赁”模式实现长效运转的关键,《办法》要求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构建市、区两级协同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实地检查,结合平台数据动态调整车辆配备数量。同时,要求基层单位聚焦日常监管,通过轨迹核查、用途追溯等方式杜绝公车私用等违规用车行为。建立供应商服务考核制度,并将服务情况纳入单位内部审计与政务诚信建设范畴,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形成“多级联动、内外协同”的监督闭环。

作者:(潘欣南
信息来源:局车辆管理处